4月23日晚,由88858cc永利官网研究生会学术部主办的“青史倾听”第六期∶外国考古与大众传播,在88858cc永利官网大美楼404会议室顺利举办。本期“青史倾听”栏目有幸邀请到张良仁教授,他以自己的多媒体创作经验和野外考古经历为切入点,和大家分享了关于自己对当下外国考古与大众传播,以及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当学生的看法。
Part 01. 经验分享
张良仁教授首先讲述了此前去北京参加搜狐视频播主大会的经历,由此引出了自己的自媒体创作经历与心得。他表示,自己之所以从事自媒体创作,可以说是事出偶然。因为做外国考古,经费是个很大的难题。由此,张良仁教授开始尝试通过别的路径筹集资金,而这就是张良仁教授走出书斋,尝试自媒体创作的出发点,当然,科普考古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样也是创作目的之一。
由此,张良仁教授也引出了第二个问题,即自己为什么要做外国考古。对此,张良仁教授表示,自己做外国考古,既是自己早年赴美求学时期就有的志向,也是为国内考古界开拓国际视野的一个愿望。张良仁教授提到,自己在赴美求学期间,就转向了俄罗斯考古,并且听了希腊考古、印度考古、西亚考古和非洲考古,内心为之震撼,非常推崇欧美高校在世界考古方面的成就与经验,于是就有了做外国考古的志趣。此外,张良仁教授还指出,中国考古学界的大多数学者深耕本土考古,甚至是区域考古,而做外国考古的不多。这在一方面固然使得我国的本土考古硕果累累,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学术成果,但是,另一方面,也使得中国考古学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“自我封闭”,也就造成了在国际考古学界缺乏话语权,这在当下文明互鉴成为潮流,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,是不能也不应该长久的,而且,相比于研究相当深入的中国考古,世界考古是一片更加广阔的有待开垦的沃土,中国学者在这样的天地之中大有可为。最后,张良仁教授还表示,由于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,加之历史、宗教等等因素的交织,许多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考古事业既缺乏人才,也缺乏资金技术,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,对这些欠发达国家与地区的考古事业进行帮助扶持,也是应当且必要的。
接着,张良仁教授以自己参与的“中俄阿尔泰国际化考古实习”,“中俄阿尔泰史前考古”以及“中伊纳德利土丘发掘与研究”三次中外联合野外考古实习为例,为大家一一讲述了其背后的故事,从理论课堂到田野发掘,从植物标本制作到伊朗青花陶研究,从科技考古到风土人情,张良仁教授娓娓道来,引人入胜。
最后,张良仁教授还针对当下的AI时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。张良仁教授表示,当下的AI时代,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,人工智能对于考古学,历史学科以至于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都是一个巨大的未知变量。这种趋势是我们无法阻挡的,因此,张良仁教授建议,当下的大学生和研究生,应当保持好奇心以及批判性思维(即创造力),并且培养一种学术共情的能力。而如何做到这几点,张良仁教授表示,这一方面需要我们找到合适自己的,自己也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学术研究与论写作,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严格训练,训练出包括文献搜索、文献批判分析、学术表达在内的各方面能力。
Part 02. 交流互动
进入交流环节,张良仁教授针对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回答。问题涉及了自媒体运营,外国美食,考古与大众传播的联系,AI时代下考古学处境等诸多内容。他表示以后会有将外国考古与外国美食相结合的创作计划,大家可以期待。
Part 03. 抽奖赠书
在抽奖赠书环节,三位同学获得了张良仁老师的《吃的中国史》一书与亲笔签名,并与张良仁教授合影留念。至此,本次活动所有环节结束。
当晚九时许,本次“青史倾听”活动在集体合影后圆满落幕。在最后,张良仁教授以一句话勉励我们,即“认识世界,认识自己;走进世界,走出自己。”张良仁教授热情真挚而又能引人入胜,内容丰富而不失详略分明的分享让同学们获益匪浅。
摄影 | 潘怡萱
文编 | 李柯